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成功举办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

   2012年5月31日上午8:30,由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主办,2011级博士生班承办的“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隆重开幕,出席论坛的领导及师生有:校人力资源部部长、我系博士生导师褚家如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郑津津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志华教授,系党总支书记邓伟平老师,青年教师代表何清波副教授和董二宝博士后,以及全体在读博士研究生及转博的研究生。另外,我系博士生导师孔凡让教授、王克逸教授、冯志华教授、沈连婠教授、杨杰教授、竺长安教授、郑津津教授、黄文浩教授、褚家如教授、翟超教授等10位教授为论坛题写寄语,对本次论坛表示关心和关注并寄予广大博士生殷切的期望。

 

 

   论坛伊始,系主任郑津津教授致开幕辞。郑教授首先代表全系对参与、组织此次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师生表示感谢。郑教授指出,“博士生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而“知识创造、科技创新离不开沟通与交流”,通过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为我系不同年级、不同实验室的博士生建立一个交流、学习、沟通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主要面向全系所有在读博士生及转博的研究生,亦是高起点、深层次、多领域交流探讨的论坛,师生共聚一堂,畅谈学术研究,分享研究成果、研究经历及经验收获,希望广大同学能够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利用好这次机会,争取来有所获、来有所得。并衷心祝愿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的第一个环节是受邀老师做主题演讲。首先,由冯志华教授以”如何做好科研和如何发表科技文献”为主题开始了论坛的第一讲,冯教授强调”科研要做点不要做面”,一般博士课题都比较大,自己要学会分解,找到自己中意的一点,一个博士生能够找到一个点做好就很不错。对于博士论文,冯教授建议越是关于共性的问题越好,越是基础问题越好。关于找到博士课题的"点",冯教授亦给出了几种参考方法,首先是要多看资料,学会质疑,熟能生巧;其次,在实验过程中,不要放过不懂的现象,不要放过与期望不一样的结果;最后,要有兴趣,有好奇心,很多科学上的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并就”超导体、绝对温度、水割钢板”等的发明发现举例说明。关于论文写作,冯教授强调首先要有一个好的idea,一切都为idea服务,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审稿人的立场来写文章,并有意识的去写”full paper”。还要"大胆",确定好论文主体思想完稿后尽量投稿。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做好沟通交流。冯教授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以科大学生刻苦、勤奋、好学、聪明的特质,做博士课题、发表SCI论文都不是问题。并祝愿大家都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最后,冯教授以一位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寄语广大博士生:做科研既要有决心、恒心,也要有童心!

   何清波老师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国外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他以自己写作的经历经验为出发点,畅谈如何写好英文
学术论文。何老师指出,首先目标定位要高,选准研究领域内顶尖的期刊杂志或者国际会议,以此为标准来准备学术论文。并引用经典“取
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来阐述其缘由。其次,关于参考文献的选择,何老师建议要"高起点",
选择高质量的期刊、顶尖期刊。研究学习高水平的论文,这是一个学习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学习研究领域内顶尖
学者们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可以学习他们的研究思想,真正做好了、做到了,那么收获也就像”春雨”那样,”润物无声”。关于
论文的构思构架,何老师讲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创新点,而创新的思想又源于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可以是周围同学老师们之
间的交流沟通,也可以与领域内优秀学者交流。还要注重学科交叉,不同研究领域的方法有一定的共性,而学科交叉一方面能够促进研究
的推进,另一方面容易出创新点。一个好的创意创新、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不仅是自身的提升和锻炼,对社会也是一种智力的贡献。最
后,何老师以自己在科大读博及在美国的博士后经历,寄语大家:学术论文是扎实科研工作的一种结果呈现,要静下心来,要耐得了寂寞,
那么读博期间的收获亦是不言中的。

   接着,董二宝博士后以一位师兄、一位学长的身份,根据自己读博期间的所学所研、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为大家带来题为“源于工程,高于工程,回归工程—-浅谈工程领域的’科研’”的主题演讲。董老师首先以反问入题:工科的科研做什么?怎么做?引领大家一步步走进工程领域如何做科研的话题。他讲到,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也即利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与技能,采用必要的科研手段和设备,遵循基本的科研规范和诚信,对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的调查、分析、推理、综合、验证系统的创新性工作。同时又需要有主观基础条件(科学理论、哲文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客观基础条件(科学手段、科学设备)来做保证。此外,研究要有基本科研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逻辑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科研基本流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3、论文基本构架:引言、idea阐述、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实验设计、结果讨论、结论。

   然后,关于科研诚信的话题,董老师强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即充分的调研综述、合理的实验设计、真实的实验记录、系统的测试分析、严谨的讨论比较、客观的评价总结。要全面真实的评测,忌“盲人摸象”。而我们的研究对象则包含自然现象、科学问题、技术难题、应用瓶颈等方面的内容,董老师以自然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的对比分析为出发点,比较分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再次,董老师根据自己在含间隙机构摩擦问题研究、足式机器人的关键问题研究、智能变形飞行器研制、高速五连杆机构研究、智能材料及混合驱动研究等经历,不断总结探索、思考分析,认为工程科学研究是有章可循的,即源于工程,高于工程,回归工程;也即不断提出并解决不同的问题:基础共性问题--关键科学问题,难点瓶颈问题--核心技术问题,热点前沿问题—综合交叉问题,重大需求问题—系统集成问题。最后,董老师分享了一个好的习惯,就是撰写研究日志,每周做好总结,科研在于积累,“不要高估一天的力量,不可低估一月的改变”。董老师寄语广大同学:科研有路勤为径,无限风光在险峰。

   受邀三位老师根据各自的经历经验,为我系广大博士生做了丰富而又精彩的主题演讲,大家亦深受鼓舞、受益匪浅,并积极与老师们探讨交流学术研究、高水平论文撰写、研究规划等方面的问题,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论坛第一环节--主题演讲结束后,由褚家如教授做本环节总结发言,他说博士生学术论坛为大家搭建了很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平时老师们、同学们都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集一堂,共话学术研究,以上几位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并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就如何做研究、如何做学术、如何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如何做好博士阶段研究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同大家分享了多年积累的经历经验,很精彩,很值得大家学习思考。

   接着,褚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带博士生及行政管理经验,对广大博士生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树立创新意识,他指出创新性劳动是一种智力贡献,在研究过程中要有所体现,对学术发展亦起着推进作用。二是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培养,既要锻炼培养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亦要锻炼个人沟通表达的能力。褚老师以自己在博导岗位以及人事管理岗位的经历体会,举例阐述了个人综合能力在学术研究、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议大家积极参与公共活动,不管是学术类的还是文艺体育类的,踊跃参加进去。褚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个人综合能力提高锻炼的最好时机是在学校,即便做的不好也没关系,因为学校本来就是让大家学习的地方,是培养教育学生的地方,要善于抓住锻炼提高的机会。三是希望广大博士生以及转博的研究生,做好研究各阶段的规划,以前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们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多交流多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科学研究、学术探索及个人能力提高中去。最后褚老师殷切期望大家都能有所成就--“驾驭机电光算,支撑理化生工”。

   论坛的第二阶段是优秀博士生做分述报告,此次学术论坛邀请到了马建强、胡衍雷、邵维维、申远和党力等五位优秀博士生。几位博士生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学术论文发表上,都有着优异的表现。他们各自根据自身的经历体会、优势特长,同大家分享了经验心得。其中,马建强博士主要讲述了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经历,他强调论文的创新点及其清晰表述同样重要,注重审稿人的意见,及时沟通交流,不论最终能否成功中稿,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胡衍雷博士,分享了自己公派出国,在欧洲的一些经历收获,同时就学术研究、文章发表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接着在场的同学自由交流,大家纷纷就所关心的话题积极交流探讨。

   本次学术论坛的第三个环节是优秀论文颁奖。通过项目组的积极宣传搜集,论坛共收到24篇学术论文,根据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大小排序,共评选出最佳论文奖3名、优秀论文奖4名。由系总支书记邓伟平老师和冯志华教授为获奖同学颁奖,两位老师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颁奖结束后,由系总支书记邓伟平老师做论坛总结发言,邓老师首先代表九系对组织策划本次论坛的同学们表示感谢,广大博导们和博士生们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沟通、探讨学术科研。作为首届的博士生学术论坛,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一个良好的平台,希望大家都能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把好的传统传承下去,继续更好的服务于我系广大师生,也为我系营造蓬勃向上、开拓创新的良好环境。最后,邓老师庄重宣布,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胜利闭幕,与会师生合影留念。

   至此,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