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研究员“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理论、实践与展望”报告会成功举办

1220日上午9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副所长高健受邀做线上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理论、实践与展望”,报告由工程学院精密仪器与精密机械系执行主任刘诚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高所长主要就“攻坚战前的背景与压力”、“攻坚战的打响与成效”、“大气污染防治挑战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他回顾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发展历程。2008年以来大气污染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并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形成了空前的压力。在20131月的重霾之后,PM2.5面临“科研多,共识少;成果多,支撑少”的问题,引起污染来源的争议与讨论。

随着大气国十条和相关法律的颁布,以及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等措施的实施,2013-2020年主要污染物浓度降幅显著可观。高所长以北京市为例,从PM2.5来源变化、空气质量优良率、重污染天数等多种角度展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显著成效。高所长提出,北京市1998年以来16阶段的治理经验是可复制并具有特殊性的,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走上高质量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PM2.5降幅显著,但重污染事件仍有发生,O3污染加重带来了新一轮的“威胁”。从单类污染到复合污染,到多种生态问题协同,高所长认为我们在面临着更大难度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基于十九大传达的精神,我们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精准治污。高所长的讲解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让与会的师生们对大气污染防止攻坚战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在自由讨论环节,参会师生就清零能源企业的实施方法、遥感设备的具体应用、资源型城市的政策制定等方面与高所长进行交流互动。高所长指出燃煤锅炉的清零方式重点在于技术改造与升级;而遥感与地基监测手段的结合应当扬长避短,并且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无人机设备的使用需要考虑到续航、承重能力以及安全保障等问题。此外,高所长以淮北市为例和师生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政策制定,提出能源的转型应当是稳步的、循序渐进的,实现从粗放化向精细化的转变,虽然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在更好的技术加持下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双方交流深刻,与会师生反响热烈。


报告人简介:

高健,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发表研究文章1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h-index 38,多次被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邀请报告(iLEAPs大会、全国大气环境学会年会、中科院大气所LAPC实验室年会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环保部科技二等奖2项,国家专利奖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科技部大气专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作为专家参与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杭州G20会议、厦门金砖会议等重大社会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在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控制”攻关专项中负责2+26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工作,颗粒物源解析技术专家组成员。

本次报告会为2021工程科学论坛第41期报告,报告由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支持。

 撰稿人:胡衍雷 刘浩然 王兴皓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