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赵坤教授“双偏振天气雷达在灾害性天气观测科学试验中的应用”专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1216日下午1400,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赵坤教授应邀为我系师生作题为“双偏振天气雷达在灾害性天气观测科学试验中的应用”的线上专题报告,报告由工程科学学院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执行主任刘诚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中,赵坤教授首先从双偏振雷达的介绍入手,详细为师生们讲解了其具有定量降水估计、识别粒子大小和相态、改进短临预报等优点。随后赵坤教授又介绍了雷达观测降水的微物理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双偏振雷达采集到的信号来推测目前的天气状态。赵坤教授重点讲解了使用双偏振雷达进行观测的几次实验,如江淮地区的OPACC强对流观测、UPDRAFT台风观测等,通过这些观测认识到强对流的微观物理特征从而建立了雷达定量降水和短临预报方法。基于这些观测实验,赵坤教授团队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基于雨滴谱的反演的降水估计、构建我国季风区雨滴谱参数约束模型、变分雨滴谱的反演方法以及结合人工智能的贝叶斯相态识别。最后,赵坤教授对利奇马微物理非对称的概念进行了讲述,然后对本次报告做了总结并指出当下研究的难点所在。本次赵坤教授带来的精彩报告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让与会的师生们对双偏振天气雷达在灾害性天气观测科学试验中的应用研究有了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在自由讨论环节,赵坤教授与我系师生就报告中的相关科学问题进行友好互动和探讨。对于水汽柱总量遥感如何应用在天气观测领域的问题,赵坤教授指出,目前研究降水系统的形成机理是世界范围内非常热门的问题,从晴空到云再到雨最后到消散的这一循环,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观测手段,天气雷达只能观测到其形成的某个片段,而要了解整个循环的过程,水汽柱总量的地面遥感与卫星遥感能够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持。赵坤教授还提出,气溶胶的遥感对于云的形成过程的确能够提供很好的帮助,因此,大气遥感与天气观测能够形成非常好的交叉。下午15时,报告完满结束,与会师生收获颇多。


报告人简介:

赵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主要从事雷达气象学的研究。获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包括发展了天气雷达定量遥感理论和方法,揭示了我国典型灾害性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机制,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报精度。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多项技术在气象部门和雷达企业应用。现任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IAMAS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和JAMC杂志副编辑等国内外学术兼职。